![](https://pics3.baidu.com/feed/c9fcc3cec3fdfc037b22c2a7a2dfde92a5c226b9.jpeg)
01.
作为家喻户晓的“泳坛天才”,在29岁正值事业巅峰的年纪,却迎来“禁赛八年”的裁决书。
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孙杨想要的,裁决书一出,他立马在微博上将尿检官的身份证、职业全部曝光,号召广大粉丝发动网络暴力。
最奇葩的当属孙杨妈妈,在听证会上的表现不如人意,情绪极度失控,哭诉孙杨多次晕倒,一年365天无休,十几年没有吃猪肉等事件,提及证据时,却顾左右而言他。听证会后,反而指责听证官不听完自己的诉说。
![](https://pics3.baidu.com/feed/f3d3572c11dfa9ec00bcb26f1730ae05908fc11b.jpeg)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8cb1cb1349540923b360321ae4b8880fb2de49ab.jpeg)
有这样奇葩的妈妈,孙杨的行为也与妈妈如出一辙,在庭审过程中,孙杨自顾自叫另外一个翻译上来,完全没跟法官打招呼,仲裁员连问三个Who?
![](https://pics2.baidu.com/feed/1ad5ad6eddc451da18cc48a0c31d0b60d11632ad.jpeg)
本以为会看到美剧那种法庭现场,结果画风秒变《老娘舅》。
出现这种局面,有网友一阵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:孙杨一家的命运都毁在情绪手中。
无论是孙杨还是孙杨的妈妈,母子都是靠情绪发泄解决问题,最终只会被情绪左右,沦为笑柄。
虽然孙杨为中国游泳事业做出贡献,但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实在太差。
而一个人最大本事,是能控制情绪。
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:“遇到冲突时,你是以事实为中心,还是以情绪为中心?以事实为中心,是跳出‘我’和‘你’争斗的状态,能看到’事实‘这个第三者;以情绪为中心,本质上是希望事情以’我‘为中心。”
![](https://pics5.baidu.com/feed/30adcbef76094b362f420de5d52c25df8f109dc8.jpeg)
02.你不让我好过,我也不让你好过
孙杨每一次都处在风口浪尖,是因为他的行为存在争议。
有次比赛,英国选手斯科特模仿霍顿上演“拒绝合影2.0”,孙杨就在领奖台上发出怒吼声。走下颁奖台,孙杨做出手势,是嘲讽手下败将的无礼行为,走到斯科特身前说“You Loser! I'm win。”
这种行为典型的就是你不让我好过,我也不让你好过。
在竞技赛场上,输赢是常有的事情。
赢了,以暴制暴很解恨,但有一天输了,这种方式反而变成笑料。
刚刚结束不久的UFC比赛中,张伟丽一举击败挑战者乔安娜。
在赛前,乔安娜屡次挑衅张伟丽。
1月28日,乔安娜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张给自己P上防毒面具的照片,当时是我们国家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这张图充满不屑和歧视。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2cf5e0fe9925bc318d5ecee9283fd4b7ca1370a3.jpeg)
面对这样的挑衅,张伟丽做出理性回应:“拿悲剧开玩笑体现了一个人真实的品格。有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父母和孩子,如果你觉得你抨击我能让你变得更强大,那你就去做吧,但别拿这件事情开玩笑,愿你3月7日前都健康,我很快就会和你见面。”
![](https://pics5.baidu.com/feed/cefc1e178a82b901d5ef6324056df0713812ef4a.jpeg)
临近开赛,乔安娜直言:“我保证你没有遇到我这么强的对手,我会在周末完爆你。”而张伟丽只是喊了一个“shut Up!”
经过5轮的比拼,张伟丽卫冕成功。
而赛前无比嚣张的乔安娜,也输得心服口服:“张伟丽做得很好,我受到了她的重击。祝贺冠军,很高兴我们打了一场。”
赛后,两个人相互拥抱祝福对方。
张伟丽面对挑拨,处理方式比孙杨柔和、理性,不会用情绪化的方式回应对手。
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丹尼尔·卡尼曼提出人有两种思维体系,分别是快思考和慢思考。
快思考系统用的是“情绪脑”,慢思考系统用的是“理性脑”。
“情绪脑”做事凭本能,易冲动;“理性脑”是大脑新皮层起到作用,它是大脑的中枢系统,掌控人理性的部分,承担分析决策的重任。
情商高的人,在关键时刻,对自我情绪加以控制,做出理性选择。
情绪的背后,代表我们对别人的态度,说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说。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c8177f3e6709c93da46b2780eadda1dad0005416.jpeg)
03.成年人的世界从不以情绪为中心
成年人与小孩最大的限制就是无法肆意地表达情绪。
失控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,而成年人之所以努力是为了什么?彼此保持体面。
又或者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失控。
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节目中,有个优秀实习生叫邓冰莹。
她曾经代表学校辩论队拿下“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”总冠军。
可面对一个个课题,她没日没夜写报告,加班回到家,继续工作,是为了见委托时候,能不出错,她付出100%的努力,可结果不如人意。
导师找她谈心时,觉得她做得还不够好,而她除了点头,说“我会努力”“我会加油”外,所有的委屈,不满的情绪都压在心头。
回到寝室后,只能向好朋友展现脆弱、狼狈不堪的一面,才可以说:“上班都这么累吗?”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48540923dd54564eddaf5402c53ec584d0584f2d.jpeg)
但再苦再累,都没有第二天上班重要。
情绪是人最底层的系统。
一个人没有情绪,这是机器而非人。
成年人不是完全戒掉情绪,而是学会冷处理情绪。
我采访过一个企业家,当时他们企业刚上市不久,我问他:“有很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公司能上市,您经过这么久的拼搏,现在企业上市,当时的心情如何?”
他不假思索地说:“敲钟时有开心。敲完之后,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因为我知道后面的路还长着,困难要比现在更加多。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是开心不过5秒,沮丧缓5秒。”
随后,他解释这句话的意思。
值得让人举杯庆祝的事情,我要求自己开心5秒就足够了,5秒之后,我要回到现实工作状态。
而面对糟糕的事情,或者底下员工出现失误,火气上来,要开骂时,我要求自己缓5秒钟再说话。
5秒,让自己从兴奋中回归正常;5秒,让自己从愤怒中找回冷静。
人是情绪化动物,兴奋或者愤怒过头都会把人的智商变为0,但冷处理一会,就能恢复正常,避免做出或说出让人后悔的事情。
就像约翰·米尔顿认为:“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、欲望和恐惧,那他就胜过国王。”
当我们被情绪控制时,要做的是慢下来,感受这份情绪,重新掌控情绪。
04.掌控情绪,是人生必备技能
费斯汀在《冲突、决策和失调》中说:“生活中的10%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,而另外的90%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能够如何反应决定。”
简单来说,生活中,有10%的事情我们无法控制,90%的事情我们可以控制。
情绪亦是如此。你用什么样的情绪做事,决定了事情的结果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呢?
沟通中,少问“为什么”,多问“怎么了”我们有愤怒、悲观的负面情绪时,最容易用“为什么”开头。
《好好说话2》里,周玄毅讲过一个沟通技巧:在聊天时,少问“为什么”,多问“怎么了”。
这两种问法表达不同的情绪。
“为什么”有负面的态度,但不一定真有,但潜台词是:“我不懂,你有义务给我解释,无形中给对方施压。
“怎么了”的潜台词是:我虽然不懂,但我认同你的观点,你没有义务解释给我听,但你想多听你几句。这种问法,既控制自己情绪,又让别人舒服,控制别人的情绪。
下一次聊天,你可以试试,很多糟糕的情绪会不知不觉消散。
分析你的情绪每一种情绪背后都隐藏着某种东西。
我们要挖出原始情绪背后的根源,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。
心理学家莱斯利·贝克·菲尔普斯认为,我们在面对各种情绪时,要批判性思考你所处的环境,以及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,可以让你和自己的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,这样反而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人生不容易,放自己一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坏情绪一直存在,并且暂时没办法改变,可以问自己,现在最需要什么。
也许你只需要休息一下,出去吃个饭或者散散步,让自己变回冷静的样子。就算心情再不好,我们也要活在当下,这是克服任何逆境的关键。
人一生终归要和自己和解,不要总是陷入负面情绪难以释怀。
情绪是一种信号,更是一种信息,它在无声地告诉你内心深处的声音,学会与情绪建立好关系,才能看到它想告诉我们的信息。
《后会无期》里有句经典台词:听过这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一生。
愿你能懂很多大道理,也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
千万不要让情绪,成为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。